名稱: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置規范
醫療廢物分五類
醫療廢物指的是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和保健等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由國家衛生和環保主管部門于2003年印發的《醫療廢物分類目錄》中,將醫療廢物共分為五類:感染性廢物、損傷性廢物、藥物性廢物、化學性廢物和病理性廢物。相較于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醫療廢物在收集、暫存、運輸和處置過程都要嚴格遵守相應的規范和準則,我國衛生和環保主管部門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醫療機構和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遵守規范,一旦違法則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醫療廢物的收集和貯存
醫療廢物產生后由醫務人員按照類別分置于專用容器內,感染性廢物放入專用的黃色醫療廢物包裝袋內,損傷性廢物放入防滲漏、耐刺的利器盒內,而如果是病理性廢物中有血樣或液體樣等易于泄漏的廢物,須單獨包裝,加用兩層包裝袋、扎緊,貼上標簽單獨放于一處。另外,傳染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也應當作為感染性廢物放入黃色垃圾袋內,隔離的傳染病人或疑似傳染病人產生的醫療廢物應放加用雙層袋,貼上標簽。
收集的過程有時需要醫務人員對產生的醫療廢物預處置,如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其針頭屬于損傷性廢物,使用后需從注射器上拔下放入利器盒內,而針管還需要掰段“毀形”后放入醫療廢物桶內,以防止流出被重復利用。而類似于輸液皮條的處理,需要醫務人員將針頭從輸液皮條上剪下來放入利器盒,并將皮條放入醫療廢物桶,這樣的處理過程需要醫療機構對其從業人員培訓后嚴格執行,且醫務人員須有足夠的責任心。
醫療廢物的暫存場所由醫療機構在單獨的場所按照規定設置,醫療廢物分類收集后,醫務人員將黃色醫療廢物袋封口、將利器盒蓋子密閉,隨后放入暫存處存放等待與集中處置單位交接。如果醫療機構有多科室、多樓層產生醫療廢物時,收集醫療廢物時還要準備專用的轉運工具,醫療廢物在各科室與轉運人員交接后,安排轉運人員沿指定的線路或專用電梯,運送至醫療廢物暫存處,在轉運中須防止廢物泄露。
醫療廢物在暫存場所中最多可貯存48小時,之后由醫療機構與集中處置單位交接處置。
患者在醫療廢物收集中承擔的責任
醫療廢物的收集不是醫療機構承擔所有的責任,患者也應當承擔責任,因為醫療廢物的產生過程并非都在醫務人員的控制之內。如患者接受輸液后,用于按壓止血的棉球,棉球一旦被患者的血液污染后即被認定為感染性廢物,須投入黃色垃圾袋內收集,這就要求患者知曉相關知識,不亂丟棄醫療廢物也是患者的責任。
可作為生活廢物放入黑色袋的醫療廢物
醫療廢物在產生收集過程中應當遵循減量化,除了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裝,未被病人血液、體液和排泄物污染的輸液軟袋、塑料瓶和小藥瓶不必作為醫療廢物放入黃色垃圾袋。當然,這不意味著這些廢棄物可與一般的生活廢物混放處理,醫療機構將未被污染的塑料瓶、輸液軟袋和小藥瓶用黑色垃圾袋單獨收集,并交由取得“醫療產生未被污染塑料廢品回收再生”運營牌照的單位回收,這些塑料和玻璃允許回收再利用,但不可用于原用途及危害人體健康,如有媒體曝光的加工成餐具的行為是違法的。
醫療廢物的運輸和處置
醫療廢物最終由醫療機構與有資質的集中處置單位交接,由達到防滲漏、防遺撒的專用車輛將醫療廢物運送至貯存點等待處置,感染性廢物處置方式為高溫焚燒,而損傷性廢物在高溫焚燒毀形并檢測無毒后用于工業原料的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