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類與自然環境長期協調發展。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日益嚴重。人類在農業社會主要從事傳統農業活動。由于當時人口總量較少、耕作方式原始,所以對自然環境幾乎不造成破壞。人類在工業社會用機器生產代替了大部分手工勞動,也打破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原有平衡。
第一產業的自動化生產逐漸成為現實,人類幾乎有能力在地球的任一角落發展農、林、牧、漁業,F代化的第一產業破壞了地表,改變了自然環境,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第二產業的現代化創造的產值更超過以往人類歷史時期全部產值之和,但第二產業的大規模擴張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而直接排向自然界的污染物帶來了諸多環境災難。產值在各國GDP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的第三產業同樣造成了環境破壞。
人類社會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其存在依賴于上一層系統的平衡.生態環境的破壞打破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一旦失衡達到臨界點,整個系統必然發生突變,還有可能走向消亡。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從生產和消費領域全面人手,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環境負荷,并從法律制度方面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分別制定并實施了《循環經濟與廢棄物法》《促進循環型社會建設基本法》等。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探索加強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構建可持續生產與消費體系的實踐方法。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通過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將人類的經濟活動重構成“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實現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將經濟活動再次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 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人到可持續發展框架中。
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粗放型的增長模式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缺乏先進技術。目前經濟高速增長,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因此,垃圾處理走以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