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由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率低,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人來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我國資源和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要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的份額持續上升,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也將逐漸下降,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2006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分別為11.8%, 48. 7%和39.5%。與2001年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減少了3.4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增加了5.9個百分點。
我國實施循環經濟不僅包括廢棄物資源化的再生資源產業,即靜脈產業,而且也包括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并以非廢棄物作為原料的產業,即動脈產業。靜脈產業和動脈產業基本上屬于第二產業范疇。
垃圾處理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用新技術提升傳統工業的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發展第二產業循環經濟將改變過去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第二產業循環經濟將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是全面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主要舉措,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發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其中包括建立實現循環經濟的回收體系,促進綠色產品生產和綠色消費的發展。在工業企業中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生產過程中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成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典型企業。
在工業集中地區應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園,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園區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物產生量最小。在一定區域內,可以用生態鏈將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